【那特态度】波洛克:胡乱画都比别人好看

【那特态度】波洛克:胡乱画都比别人好看

鲍鲍 2018-04-24

导读:


2006年11月3日,拍卖会上,波洛克的《1948年第5号》,被墨西哥一位金融家,以1.4亿美元(约合9亿人民币)拍到,这成为当时全球绘画的最高价。一时间,各大艺术媒体纷纷报道,称他是作品单位面积最贵的艺术家。


 《1948年第5号》


杰克森·波洛克(J.Jackson Pollock 1912-1956)是谁?一幅没头没尾的线团,怎么能这么贵?这就要说说他作画的独特之处。


波洛克现在被认为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先驱,著名的行动绘画艺术家。


什么是抽象表现主义?


首先,当然得是抽象画——大家都看不懂的艺术。事实上,波洛克的目的根本就没有打算让人看懂,因为这个人在创作的时候,自己都不知道干了什么。另辟蹊径的“无意识流”,让波洛克成为二次世界大战以后,新美国绘画的象征,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。


“无意识流”!?其实专业的名字叫做“无意识创作”,说白了就是画画的时候“不动脑子”。这里可不是贬义,而是波洛克真的不去思考要画什么?画在哪里?为什么这么画?


他画出来的每一笔,不,应该说,泼出来的每一笔都是随机的。这个艺术家作画,是从颜料桶里拿出来的刷子,直接往地上甩颜料的,连钉子都能成为颜料的一部分。跟着波洛克无意识的动作,颜料形成完美的抛物线,最终落在画面上,“变成不一样的风景”。借着在帆布上很随意地泼颜料、洒出流线的技艺,波洛克一夜爆红。


“一旦我进入绘画,我意识不到我在画什么。只有在完成以后,我才明白我做了什么。我不担心产生变化、毁坏形象等等。因为绘画有其自身的生命。我试图让它自然呈现。只有当我和绘画分离时,结果才会很混乱。相反,一切都会变得很协调,轻松地涂抹、刮掉,绘画就这样自然地诞生了。”——波洛克


油画创作,本来是一遍一遍地覆盖颜料,等待颜料干燥。当完成一幅时,一些画家常常会用几个月,尤其是波洛克常画的那种大尺寸,甚至耗费半年以上的时间也十分正常。但“无意识流”波洛克的新技法,让作品总是很快完成,他的创作不仅是一幅画,更是过程本身。在创作上,每一个动作都是波洛克艺术作品的一部分。因此,波洛克的艺术又被称为“行动绘画”。


“抽象表现主义” 中的 “表现”二字,在于创作上表达出情绪和状态变化。波波克的艺术虽然是在绘画上的创新,但他已经在用“行动”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。


杰克森·波洛克(J.Jackson Pollock 1912-1956)


值得一提的是,波洛克受到中国艺术的启发。


中国的书法,本来只是文字,是记录和表述的语言。它怎么会成为艺术?因为游走于笔端的、犹如舞蹈搬的动作,书法,正是这些动作的痕迹。这,大概是西式思维里,最能接受的中国书法能作为一种艺术的逻辑。这种想法,启发了波洛克对于艺术的理解。


波洛克患有双相性精神障碍,也称抑郁狂躁型忧郁症。曾经因为不能掌握绘画的技巧暴怒,也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。好在他的心理医生跟他说,可以借助画画,表达自己无法控制的言语和情绪。


当把艺术理解为,是肢体动作的一种延伸,绘画技巧变成了不重要的东西。波洛克的创作,完全依靠自然而然产生的动作进行。


在中国的艺术理论中,有“经营位置”的说法,总是讲究虚实相生,黑白相应,整体上浓淡黑白的对应,布局上相互呼应平衡。这一点上,其实波洛克还是跟中国的书法艺术有所区别。


波洛克似乎是反其道而行。这就要讲到波洛克艺术创作的另一个特点——平均。在画面上,互相交织的线条形成一层层的网,没有主次、没有中心,各个部分都很相似,更没有边际、没有起点。


波洛克似乎抓住了中国艺术“气韵生动”的尾巴,把中国艺术审美的“经营位置”的仍掉了。不过,虽然随意,他的作品却有着难以忘怀的自然美感。有一种神奇的魔力,在观看的时候,令人感受到节奏感和韵律。



如果让100个人在画面上泼洒颜料,大概没有人能够比波洛克画的更好。为什么别人的无意识挥洒,总是不如波洛克的好看?


为了解答这个疑惑。科学家们拿着波洛克的作品进行了分析。


科学家们将波洛克的画扫描进计算机,在每一幅图中截取不同的位置和放大率,并评估对比了近500万个分解后的图案。结果令人惊奇。那些看上去像乱麻一样纠缠不清的画作,竟然是一些分形图案。


波洛克画面,是构图上一种天然的严谨。这是为什么他乱涂乱画却如此好看的原因。



最后,几句箴言告诫大家:


不要去想波洛克画的什么东西,请去品味感觉。


不要去想波洛克的作品表达什么深意,他的重点是动作和状态,当画面完成,这些已不复存在,只留下痕迹。

 

 





评论区

暂无评论

分享至

取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