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那特态度】跟她比起来,你们的自拍弱爆了

【那特态度】跟她比起来,你们的自拍弱爆了

大牛 2018-11-12

导读:
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自拍火了起来,各种修图软件也铺天盖地席卷而来,照片不修不发早已成了自拍潜规则。但是看着遍布网络、千人一面的网红脸,是不是很快就审美疲劳了呢?

慢慢的,人们对自拍的态度开始变味了。现在只要一提到“自拍”,脑子里闪过的就是一张张磨皮过度的锥子脸。但不管你相不相信,自拍也是可以很艺术的,而且,你的自拍作品可能一不小心就会拍出百万美元哦!

可别以为自拍是近几年的新鲜事物,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,照相机还远未普及的时候,就已经有一位美国姑娘热衷于玩自拍了,而且一玩就是几十年!

你以为是女生的爱美心理作祟吗?错了!当别的姑娘对着手机凹造型,千方百计要找个最显瘦的角度时,这个天生的大美女却偏偏要“扮丑”。她在自拍中扮老人,扮小丑,扮失足少女,甚至扮死尸,而且扮什么像什么,各种Cosplay都玩得转。

这位不走寻常路的姑娘就是辛迪·舍曼。

上世纪50年代,辛迪·舍曼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一个普通家庭,爸爸是工程师,妈妈是教师,家里没有人搞艺术,谁也不知道她的艺术细胞是哪里来的。

小辛迪似乎自幼就对角色扮演很感兴趣,她总喜欢拿来外婆和妈妈的衣服把自己装扮成另一副模样。如此说来,这好像更像是一名演员或者时尚精的童年,但跟其他偷穿妈妈衣服的小朋友不同的是,辛迪拿这些衣服来不为变美,而只是想把自己变成另一个人的模样,至于装扮成什么样子,完全看心情。

不得不说,辛迪·舍曼对角色扮演这个游戏真是爱得深沉,几十年来不离不弃。别人把它当小孩子过家家,她却把这个游戏玩出了新高度,变成了艺术。

由于实在割舍不下对角色扮演的爱,辛迪·舍曼干脆决定以此为职业。大学毕业后,她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摄影创作,在自己的公寓里创作出了《无题电影剧照》系列,灵感源自二战后美国电影与时尚杂志对于女性气质柔弱化的描绘。

作品中,她以自己为主角,打扮成明星的样子,配以各种戏剧性场景。这组作品整体上都笼罩着一种忧郁的神秘,照片中的女性形象有惊恐、有慌乱、有失落、有迷茫、有痛苦,有一种希区柯克式的情节性,好像真的是电影中的截图。不得不佩服,舍曼的演技真的好,她出现在镜头中的样子一点不拧巴,我一度以为她真的是一位演员。连一向傲慢的安迪·沃霍尔都说:“她天生就是一个演员。”考虑到安迪·沃霍尔身边围着那么多优秀演员(你懂的),应该所言不虚。

这组照片一出,舆论哗然,因为她的照片跟传统追求“美”的意图背道而驰:过气明星、家庭妇女、失足少女,都是人们不愿意在照片中表现的状态。对此,舍曼自己解释说:“我用这种形象是为了表达我对性的暧昧态度——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些女性形象的陪伴下成长的,电影中也大量充斥这样的角色,而人们反倒希望你成为一个良家女子。”她想用这组照片直击这一矛盾现象。人们这时突然意识到: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就这样横空出世了。舍曼的作品以火山喷发的速度迅速蹿红,“电影剧照”系列中的《无题96》更是在2011年佳士得春拍上以3,890,500美元的成交价一举打破安德烈亚斯·古尔斯基《99美分》的记录,成为史上最有价值的照片。

由于舍曼在镜头中表现的通常都是女性形象,而70年代的美国社会正是女性主义思潮风起云涌的时候,人们自然而然把她的作品同女性主义联系在一起,给她贴上女性主义艺术家的标签。但舍曼本人对此并不认同,她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女性主义者,她也从来不打算把自己的作品作为宣示女权的工具。

的确,在此之后,舍曼的作品虽然仍以女性形象作为主角,但每个系列的作品都是紧扣时代脉搏,并不限于表现女性的独立地位。她的《历史的肖像》系列是对艺术史的反思,《性图像》系列是对全美艺术资助基金会关于艺术与淫秽的回应,《小丑》系列是直击“9·11”事件后人们的内心……

那么现在呢?舍曼阿姨也是搭上了科技的便车,她竟然还开ins号了!现在的舍曼,就像是一个艺术老顽童,以前拍照还要变装,现在直接加滤镜就好了。她在社交号上是相当活跃,造型夸张多变,风格更加鬼马,都快把自己玩坏了。


舍曼依然不会磨皮、美白,每次出境都好像是对着哈哈镜拍出来的,真正的美女都是不在乎自己形象的吗?我就想问一句:阿姨,您玩得开心吗?

想不想跟舍曼阿姨一起玩?现在就有机会了!辛迪·舍曼的中国首展已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拉开序幕。爱美的你,要不要去学学最高端的自拍技能呢?


评论区

陳REZN

2018-12-18

非常喜欢。

分享至

取消